南京市。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推动,迈上新台阶 建设新南京.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南京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南京气象工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气象改革发展 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 为加快,十三五 时期南京气象事业发展。推进南京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依据、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的有关要求 特制定、南京市、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一 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 期间。南京气象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以提供一流气象服务为目标,统筹推进气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十二五、气象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气象综合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1,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更加健全 市政府及时修订印发了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南京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建立了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气象、教育.环保.城管 交通、水务、城建等相关部门均制定了专项防御预案。各区也健全完善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防御规划、全市大部分镇。街 均明确了分管负责人和气象协理员.社区落实了气象信息员、浦口区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基本建成,得到中国气象局 省气象局的充分肯定 江宁区和浦口区气象信息接入网格化管理平台、民政与气象部门共创了17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市气象与水务。城管,环保等部门建成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共享能力明显增强,市气象 应急办 环保 城管 交通 农委.水务,旅游、绿化园林等部门建立了联合会商。联动联防的工作机制.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的气象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基本形成,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更加广泛。公众气象灾害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得到增强.江宁区.高淳区气象科普馆成为国家级科普场馆,2、气象监测预报水平持续提升、观测系统更加完善,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82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升级改造.新建43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城区观测格距达到5公里、5公里,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和高淳区达到7公里.7公里.形成基本气象要素连续观测能力,建成1台激光雷达。1部微波辐射计,10部大气电场仪 5个闪电定位仪、5部雨滴谱仪、2套通量观测系统 3套风廓线仪、1套大气成分观测系统。2部移动应急气象台等新型探测设施 提高了精细化,自动化,专业化获取气象信息的能力。信息传输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建成内部万兆主干网络和千兆桌面网络。省到市带宽提升到千兆.市到区实现双路备份、建成运算峰值达到15TFlops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实施原有数据传输链路改造,传输时效大幅提高、实现省内气象观测信息1分钟、周边省市2分钟内到达预报员桌面的目标、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高,完成市气象台独立建制运行 建成全市气象预报视频会商系统。多模式集成数值预报系统及高影响天气局地分析预报系统,集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初步形成从短临预报到短期气候预测的预报产品链。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预警时效明显延长,天气预报质量评分升至全省第二 开展了环境气象业务。实施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预报.并与环保部门共同发布空气质量预报 3,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增强,完成全市暴雨。高温,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风险区划和浦口区重大气象灾害脆弱性区划 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基础研究.提供了城市热岛效应.灰霾,酸雨等专题分析报告 决策短信服务人数增至9600多人,决策气象服务在2011年春夏连旱.2013年暴雪。2015年区域性洪涝及历次城市积涝,台风,重污染天气防御和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众气象服务更加广泛.建成气象影视节目制作系统、新增326块智能电子气象信息服务屏,南京气象 微博始终位列、全国十大气象系统微博,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发布机制基本建立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基本建成.气象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9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86,8分,为农等专项气象服务更加深入.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市气象与农委等部门建立农业气象专家联盟,共同开展与气象有关的农业生产指导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服务对象超过6000个。高淳区.溧水区被评为省级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区。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火险等级预报,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城市积涝风险预警和交通气象等专项业务服务。同时,成功保障了2013年。亚青。2014年,青奥、运动会、以及,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动 4、气象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实施气象业务与管理改革。加快推进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 天气现象人工定时观测向自动连续观测业务切换、实施气象预报服务业务改革。调整预报流程,实现预测预报向上集中,气象预警与服务向基层转移、预报与服务责任更加清晰、实施区级台站综合改革,建立了区级台站行政管理人员参公管理制度和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聘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了权力事项。气象权力,责任清单公布,优化了审批流程,取消了气象行政审批前置雷击风险评估中介服务项目,建立了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管理制度 气象行政审批纳入联合审批 气象评估列入区域联合评估,气象财务管理体制更加健全.气象经费纳入市政府财政预算。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完成科研开发项目6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政府支持项目或省气象局项目3项。在争取重大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等方面取得突破、获得省、市气象科技开发奖21项。核心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43篇.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85、有力支撑和引领了预报服务技术提升,5、气象台站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针对业务发展需求 制定了气象基层台站建设指导意见、严格建前审核,强化过程监管和责任考核追究.统筹推进、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南京市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建成启用,浦口区、溧水区等地的国家气象站完成迁址新建,高淳区 六合区 江宁区气象局及南京气象观测站完成局部改造。全市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和4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完成专项规划编制,观测场地实施标准化改造、气象探测环境得到改善。支撑业务能力增强 全市气象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改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74.硕士研究生以上比例为24、中高级以上职称比例为68 在职干部人力资源水平指数达到70.1人获得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 2人获省气象局,青年骨干 1人获江苏省、333工程 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0人进入省级气象科技创新团队、气象行业评为市级文明行业、各台站均被评为文明单位,市气象局,高淳区气象局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表一、十二五。气象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2010年指标值,2015年目标值,2015年指标值,1.自动气象站密度.城区,10公里,5。8公里,5公里,乡村.15公里。8。10公里,7公里,2。风廓线雷达间距、90公里.50公里、3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站间距。10公里、10公里,4、城市灰霾观测点 0,5个。3个 5,林业气象监测站,0,10、10 6,土壤水份观测站、0。6。6,7,特色农业小气候观测站,0、10、10 8、气象探测设备正常运行率。90,98.98。9。气象观测资料可用率。85.98。98,10、灾害性天气监测率 80.90,89、11、气象移动监测响应时效,2小时。1小时。1小时。12.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6 90。89。13.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 66,提高3,5,72,14,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时效.15分钟 20.30分钟,26分钟 15.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 60.70 80 16。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60。98。90。17。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70、85.86。8,18,气象通信网络,省。市。10M、20M。1000M.市,区,4M,10M、100M,4M.19。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58,1。80 74、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南京气象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新的更高要求和诸多挑战,气象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特征,更加主动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在气象现代化补齐短板、提质增效 气象服务,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上取得新进展.1,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风险更加突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南京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每年均出现极端天气。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且增多趋强,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沉陷滑坡、洪涝、城市积涝,大气污染,农业病虫害等次生衍生灾害增加.给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南京属省会城市、单位面积经济总量和人口密度大,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风险不断加大、气象灾害防御面临新挑战 2、新南京建设对气象提出更高要求 南京发展正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创新型,服务型 枢纽型 开放型 生态型经济,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等战略目标的加快推进 既为气象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也对面向民生、面向生产 面向决策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3,气象科技快速发展带来新挑战。随着国际 国内气象科技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等高精尖科学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更加广泛,气象探测向自动化 精细化,三维立体化发展,气象预报向无缝隙 精准化。客观化发展、气象服务向普惠化,智慧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气象管理向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迈进。南京气象囿于建制较晚等历史原因。形成的核心业务科技积累还不够.加快提升我市气象核心技术水平。既有看齐紧跟的压力、又有自身科技创新 争当标兵的挑战,4.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奋力争当副省级城市气象工作,排头兵,是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对南京气象工作的要求。南京基本气象现代化综合指标已达90分、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不断赋予气象现代化新的内涵 气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与此同时、气象现代化一些分项指标,短板.仍然较为明显 气象预报服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气象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爬坡攻坚关键期 面临着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补齐短板、增强能力的挑战与压力、二,总体要求及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十三五.时期.南京气象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保持战略定力.突出创新驱动,灾害防御,保障民生,能力提升和法治建设,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信息化为基础。着力发展智慧气象、构建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确保如期实现基本气象现代化目标,更好地服务民生、促进生产和支撑决策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 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十三五。时期的气象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面向需求.服务发展。坚持面向民生 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紧贴南京建设.四个城市、发展,五型经济,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城乡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完善,互联网、的气象服务与联动机制,不断拓展服务新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气象保障服务满意度,固本强基 协调发展 瞄准现代化目标.固长板,补短板 协调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 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提升公共气象与专项服务供给力.紧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统筹推进市 区两级的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升,增强发展系统性、整体性.实现气象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强业.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推进气象业务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坚持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的气象科技发展道路.推动科技和业务紧密结合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深化改革。开放共享。坚决贯彻深化改革决策部署。统筹设计和有效落实改革举措.谋划破解体制、制度。发展难题新举措。主动融入改革发展大局、把握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加强气象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共建共享共用.实现气象部门资源与社会 市场的充分融合与共享,提升气象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成果.二、发展目标.到2017年 基本气象现代化指标综合评分稳定在90分以上。16个单项指标实现程度均超过90 到2020年,基本气象现代化指标进一步提升.内涵更加丰富 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核心业务技术,应用创新实现重大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天气气候普惠与个性化服务功能全面增强。气象服务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体系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自上而下,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构建,市、区两级预警,四级联动、服务到点.社会响应 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与气象灾害快速联动响应系统、各区。镇、街,各相关部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现95、以上对接,区级气象科普馆建成率95。以上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城乡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新格局基本形成.兼顾普惠服务和个性化,多层次。更具品质的多元服务需求。政府部门主导,市场资源配置,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气象服务供给新格局基本形成,规范有序的气象服务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与供给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智慧。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8,以上。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更加完善,天地空一体化,资源统筹协作的气象观测业务更加完善.垂直观测,专业观测与新型数据应用水平显著提高,无缝隙 精准化预报产品链加快形成,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全面建立 区域性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8 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气象灾害分域预警平均时效达到30分钟以上、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80。装备稳定运行率,数据可用率不低于99、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积极融入南京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南京气象科技资源优势和院士工作站功能,完善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机制。力争在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大数据气象服务应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气象科技创新支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投入比重达到82 人才队伍结构继续优化 人力资源水平指数提高.中高级以上职称比例增长5个百分点。气象法治化管理更加规范,全面融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全面实施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有效实施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落实.气象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及制度体系更加完整,依法行政、依法履职能力明显提升,区级财政按规定落实好地方气象事业经费,气象探测环境全部纳入专项保护规划 文明台站建设层次内涵提高,至少一个台站成为全国文明单位,表二。十三五。气象发展主要指标分类.序号,指标。目标值,气象观测 1、气象观测网建成率.90。2。气象观测自动化率,90 3,区域性气象灾害监测率.98,4 观测设备稳定运行率、99,5.观测数据可用率、99、6,观测环境综合评分.85分、气象预报.7,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90.8、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82。气象预报 9,气象灾害分域预警平均时效 30分钟。10,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 80、气象服务,11、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98、12,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备率 85,13.区气象科普馆建成率。95,14。基本气象信息社会共享率,90,15.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80。16.气象服务满意度,88,气象科技,17、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投入比重,82、18,中高级以上职称比例 73 19,气象科技人力资源水平,85.气象管理。20,经费纳入财政预算,100 21 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到位率 95、22,全国文明单位创建个数 1、23.基本现代化综合指标。95 24,基本现代化各单项指标实现程度.90,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服务平安南京,1,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与责任体系,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和重点单位的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建各级气象志愿者队伍,将气象信息接入网格化管理平台。将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机构延伸到全市所有镇 街。社区、行政村,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的职责 健全责任考核制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2 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区,镇,街,重点行业、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推进民政、建设,国土,环保,城管、绿化园林,交通、农委。水务,旅游,房产 海事等部门.以及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间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 各负其责,协同配合。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做好灾害防御技能培训、开展应急演练,加强森林防火 人工增雨,防雷.防汛抗旱.道路除冰,应急扫雪,灾害救助等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增强应对能力 3、提高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及隐患排查普查,发展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业务。落实重大工程。城乡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开展农业政策保险气象服务,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业务,加强城市内涝.农业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重污染天气 水上交通等气象灾害及其次衍生灾害预警能力建设,提高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系统和快速发布.绿色通道 机制 用好社会资源、拓宽传播渠道,扩大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发挥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指挥部功能.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服务民生福祉 4.提升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布局 流程.促进业务集约高效。响应快速,信息共享。改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产品结构、开发兼顾普惠.多样化、精细化 适应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改造升级气象影视节目制作系统,提高制作产品质量,完善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设基本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健全气象数据管理和服务机制、改进基本气象数据集和气象数据网。动态更新气象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推进、互联网、气象。综合运用大数据和分布式计算技术、改进气象服务供给方式 推进气象服务品牌化。提高公众服务满意度、5.推进基本气象服务均等化.将基本气象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完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加强气象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和传播资源共建共享。将气象信息接入各类服务网站,融入智慧南京。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建设,建设气象信息服务镇、街。社区终端.将气象信息接入基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气象服务在线化.均等化。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建立实时分析用户需求、快速提取预报 实况和产品等信息.提供任意位置 任意时间的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建设浦口区,六合区气象科普馆,扩大气象科普覆盖面.6、探索构建气象服务供给新格局。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中推进普惠 支撑众创和监管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强化防灾减灾。为农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等气象公共服务职能,激发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气象服务活力、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中的配置.调剂,补充作用 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气象服务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制度。探索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市场资源配置,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气象服务供给新格局,三 提高专项气象服务能力,服务转型发展。7,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面向农业现代化 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改善和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条件、提高人工增雨抗旱作业能力 面向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等,开展气象系列化服务.加强年景趋势 重要农时.事,气象分析预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快气象服务信息向农村延伸覆盖。将气象信息接入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直通式,个性化服务,创新气象服务模式。融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美丽乡村建设,探索气象遥感遥测技术在种植面积。病虫危害监测,农业受灾评估中的应用.8,提升环境气象服务水平 面向绿色发展,加强大气污染防控气象服务,健全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综合评估业务,完善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和重污染发生的气象模型和指标、进一步分析评估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对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影响及与雾霾天气的关系.组织气象,环保等部门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开展人工增雨降霾作业,推进气象与国土部门共同开展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研究,建立联合预警业务.开展城市热岛,酸雨。城市气候环境,生态环境气象评估。加强主体功能区 重大工程,城镇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评估.积极参与生态治理 以准确预报减少农药 化肥用量,节约灌溉除尘用水.加强气候变化决策气象咨询与服务工作,9 加强交通旅游气象服务 结合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建设.推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气象数据与交通旅游等高影响行业数据的融合 建立和完善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和气象服务指标。健全部门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机制、推进高速公路,城市交通 长江航运.重点旅游景区精细化气象预报 以及高影响天气短临预报、主要观赏花期等预报。开发面向行业的专项气象服务平台和服务系统。全面提升交通 旅游气象服务水平,10,提高城市气象服务能力。加强对城市致涝暴雨.台风、强对流天气、致灾暴雪,道路结冰,重污染天气的气候风险研究,建立灾情数据收集。对比 分析.研判的智能灾情信息系统.研究致灾敏感因子、致灾机理、以及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和防御措施。为减灾决策提供支持、建立气象参与相关应急保障长效机制.将气象服务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气象应急移动综合保障系统。提高重大社会活动,重大赛事气象服务保障水平,提高对突发环境事件,森林火险等应急气象保障能力 四、提高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实现立体高效。11,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 提高气象数据采集能力。建设天地空立体化。网格化观测体系、优化天气气候观测网,提高连续高精度观测能力 重点提升大气垂直观测能力、提高地面观测自动化水平。健全环境气象观测网,提升温室气体、大气成分,负氧离子动态监测能力。探索部门间联建共享模式,完善农业气象,陆、水,上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观测站网,提升重点行业服务支撑力。完善以数据可用率为核心的三维气象观测业务,建立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存储分发。处理分析。应用服务的一体化业务系统 加强部门间气象相关观测资源统筹协调,建立气象数据收集和共享机制、12 完善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强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维修维护 技术支持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观测数据及时性,准确性.可用性和实时共享水平。健全完善综合观测系统设备 数据传输 数据质量分析于一体的实时运行监控平台。建设区域气象观测设备移动检定平台,完善市.区两级气象装备供给 备份与保障体系.健全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机制和保障监管制度、加强各类观测系统质量控制网建设,确保设备实施运行率达95,观测数据可用率达99,五、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力求精准精细,13,构建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推进预报在时空尺度和针对用户需求两个维度上的精细化发展、合理布局市.区预报业务 完善流程。集约发展.强化临近,0,2小时 短时,0,12小时、预报预警。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提升中短期、0。10天 预报能力、预报时效延至10天以上,发展延伸期 11,30天。预报 建立逐旬更新的精细到区的重要天气过程预测业务.实现站点预报向格点,站点.区域一体化预报转变,不同预报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向更加精细转变、形成时空尺度无缝衔接的精细化预报产品链、14。发展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预报业务,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需求.开展台风 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细化气象灾害对敏感行业定量化风险评估指标。重点完善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大气污染。农业气象灾害.关键农时的气象影响 地质灾害 陆面交通气象。长江航运气象灾害等致灾临界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评估及预评估业务,完善气象灾害监测评估指标。强化灾害发生发展的定量化监测评估。加强基于灾害性天气的影响预报和基于各类气象灾害的风险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天气的早期预警能力。六,提高气象信息化能力,助力智慧南京 15.加强气象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强气象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增强气象信息采集能力,建设、互联网 信息基础设施架构,优化、升级和完善气象信息网络。更新换代核心交换设备、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应用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无线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数据和统一管理的集约化气象云管理平台及气象大数据中心。应急备份系统。形成集约化.标准化,有效共享的数据,处理.存储.网络等基础,资源池,16,强化气象大数据深度应用。结合智慧南京。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互联网,气象、整合各类气象信息资源.构建多源数据快速处理分发系统,服务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推动大数据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创新 增强气象信息加工和服务能力,重点解决用户需求感知。大数据应用分析,根据需求定制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等问题.建立公共气象智慧云服务平台,整合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等气象公众服务平台。形成气象业务服务与管理,云端部署,终端应用,的新模式,七,提高科技人才支撑能力.驱动创新发展,17、提高气象科技创新水平,以解决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科研立项,成果转化,业务准入机制.加大协作协同创新力度、用好南京气象资源优势,重点在新型观测资料应用,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高影响天气精细化预报、气象灾害评估与致灾机理,大气污染,农业气象等专业专项预报与服务技术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推进现代气象与科技技术集成应用,构建智能化预警预报业务平台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平台,开展精细化预报试验,提升气象业务核心竞争力,18。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用好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及省级业务单位气象人才优势 发挥院士工作站功能,建立部门内外资源双向融合合作机制,加大联合培养。带动人才成长力度、拓宽人才交流培养渠道、加强基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稳定跟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积极融入省级科研和团队建设,力争在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突破.不断调整优化人才结构 完善人才发展工作机制和政策,健全以提高核心科技水平.实际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考评及职称评聘、岗位绩效管理激励机制、营造利于人才成长环境、八 提高气象依法管理能力.推进管理法治化 19,落实气象改革任务,落实各项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推进气象行政审批综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行政审批时效和服务水平、落实气象权力责任清单、探索协同高效管理模式 强化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实施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实现防雷减灾工作转型发展,继续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推进气象服务管理法治化,增强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气象业务体制改革,推进传统业务管理方式向标准化和定量化管理转变,完善双重计划财务投入保障体制,保障可持续发展、20。加强气象法治建设、落实气象法律法规 标准规划 加大宣贯和普法力度。做好有关政策文件的制定 修订和清理工作,推动气象有关领域地方立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提高气象干部队伍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加强气象法制机构与法制队伍建设。加强行政审批改革后的事中事后监管和气象执法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气象事务水平.加强预算管理,完善综合管理考评。督查问责机制,积极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 法治化、四,重点工程,十三五,期间、围绕。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和基本气象现代化目标,着眼气象发展主要任务,通过实施四项重点工程。实现气象现代化提质增效和气象服务能力提升、一、气象探测与信息网络提升工程.1。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在国家级气象站建设双套运行自动备份气象观测站.建设集成云量,云高.能见度,天气现象 以及固态降水,蒸发 日照,冻土。辐射 电线积冰传感器于一体的自动观测系统。建设酸雨自动观测网、升级全市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在部分区域观测站增加气压要素观测,配备与建设设备相适应的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系统 实现地面全气象要素自动观测。2、垂直气象观测系统,改进现有电子探空仪性能,提高气温.湿度、气压观测精度。建设高空探空气球自动施放.自动跟踪,自动采集数据系统.建设制氢用氢在线监控报警系统、建设溧水区.浦口区8公里探测高度风廓线雷达。完成全市风廓线雷达观测组网.完善微波辐射观测网、开展地基微波辐射计业务试用,建设布局合理的大气电场观测网。升级改造燕子矶梯度观测设施 形成地基综合遥感垂直观测能力,提高大气层空间观测能力,3。天气雷达观测系统.实施南京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双偏振改造,推广使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业务应用软件系统,ROSE、引进新型测雨 测云.测风和相态识别一体化技术、增强降水监测精度和降水粒子相态识别能力,在我市南部地区建设一部小型相控阵.毫米波雷达,4,农业气象观测系统 基于红外。微波和图像处理技术,建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和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 完善特种种植养殖品种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以及农作物,花卉林果和水产养殖等生长状况实景观测系统、补充完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等农业气象观测基础设施,购置昆虫雷达,无人机.探索相关观测技术应用,5,环境气象观测系统,新建浦口区.六合区.高淳区环境气象观测站 完善全市及溧水区.浦口区大气成分监测设施 建成全市以大气气溶胶 大气成分、含温室气体.为重点的环境气象观测网,建设酸雨自动观测系统.以及南京新增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等专业观测站.建立健全环境气象观测规范。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建设和完善老山。紫金山等主要生态旅游景区生态观测系统、6,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与省级万兆,市内五区千兆的网状互联.建立全市布局集约。运行高效,负载均衡的信息服务核心网.优化市局局域网 利用卫星通信广播,4G移动通信等技术 建设较为完备的气象应急通信系统、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统筹建设电子政务内外网。完善气象网络与信息安全软硬件保障系统,建设重要路由备份系统.7、信息共享系统。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 建设基于安全审计的智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移动服务端。实现部门用户。行业用户等业务系统与气象实时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建设集约化气象云管理平台及气象大数据中心,构建多源数据快速处理分发系统。形成集约共享的数据、处理.存储、网络等基础.资源池.8.装备保障系统.建立全程气象设备、网络运行实时监控。维修,计量检定标校等智能业务系统平台,配备满足各级保障机构日常维护维修的仪器 仪表和工具,建设区域自动站设备移动检定平台 显著提升各级装备保障系统的业务能力。二、精细化气象预报工程 9.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系统.改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增强计算资源的综合应用。增加计算节点数量。提升系统的总体浮点运算能力.提高系统的计算负载承受能力.扩充存储容量、合理分配备份存储和计算存储、购置高性能计算机的系统性能监控软件,实现对系统负载和作业的实时监控。提升系统运行效率,10,气象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建设满足一体化业务平台和市,区业务单位需求的气象数据中心,数据仓库。及其基础数据校验系统、建立省气象数据灾备中心.实现气象观测数据和服务产品的实时备份.故障自动切换和负载均衡功能,11。多源资料融合分析平台、基于多源监测资料,建设实时采集 实时融合分析平台.支撑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触发环境中尺度分析。实现大气三维结构数字化剖析、提升灾害短临预警预报能力、12、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应用多源资料融合 物理参数化过程自适应技术。建立基于多模式集成的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精细化预报系统。开展短时临近、中短期及延伸期高时空分辨率的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精细化预报。支撑站点预报向格点,站点,区域一体化预报转变.13,气象专项预报系统。综合运用、发展各类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释用技术 建立高分辨率格点化的灾害性。高影响天气分类强度预报和概率预报系统。建立和完善天气气候事件预测诊断系统,交通等专项气象预报系统,建设高影响天气引发的洪涝.城市积涝 农业病虫害.大气污染、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等次生气象灾害量化精细预报预警系统、14。升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 依托省。市、区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升级市。区远程预报会商系统.建立基于立体监测,各专业专项预报系统的跟踪监测预警一体的新一代综合气象业务平台 实现大数据快速应用,产品多维展示,格点站点编辑,落区与格点站点相互反演。预报产品智能制作。三、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工程、15。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 解释应用南京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建立城市交通。乡村旅游,体育生活,特色种植等专项服务指数系统。优化提升气象影视服务系统,开发精细化.高频次公众气象影视服务产品,建设基本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平台.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互式气象服务产品生成加工系统,建立.互联网、气象,公共气象智慧云服务平台 满足决策部门。专业用户。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和个性化需求,建设涵盖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和气象行政许可办理的管理网站,完善网上气象资源共享,政务处理.跟踪监督等全方位政务应用系统建设。16、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 在镇.街。社区补充增建多媒体气象显示系统.建立和完善气象信息接入部门、镇。街,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支撑系统,整合完善广播电视,气象网站 声讯电话、微博微信、手机短信.手机APP、多媒体显示屏。社区终端、大喇叭等气象信息发布资源.建设与各传播方式有效衔接、气象日常信息更新供给,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平台。17.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建立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 以手机APP和气象服务网站为载体。委托社会评估机构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为补充,建立实时气象服务效益反馈机制和评估系统,客观评价气象预报准确率、公众服务满意度等,18。完善气象科普设施,完善江宁区。高淳区科普场馆设施、建设浦口区.溧水区和六合区气象科普场馆,建设,美丽乡村 气象科普示范馆和气象科普终端,提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信息编辑功能.加强.南京微天气,气象科普动漫节目制作,研发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的新型气象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和传播平台 四,防灾减灾应急气象工程,19,云数据支撑平台,在全面普查全市各区有气象记录以来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信息的基础上。开展需求分析、气象灾害脆弱性.气象因子敏感性研究,建立包括实时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信息 经济人口,地理环境、应急指挥和气象相关因子组成的云数据平台、开展灾害风险区划,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节能减排、气候可行性论证,防灾减灾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0 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集成暴雨、暴雪,雷电,大风,高温,寒潮,雾霾、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专家预报系统 建立气象因素成灾阈值指标。建立基于天气预报的城市积涝、高温干旱。低温冻害。农业气象灾害,洪涝。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动态评估系统和业务平台.建立高影响气象及其次生灾害气象风险评估、预警系统,以南京主城区为示范区,完善城市积涝风险预警气象服务系统,以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示范区.完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系统、以沿江及滁河。秦淮河、水阳江流域为示范区,建立暴雨洪涝中短期预警服务系统.21,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在现有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和规范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标准,管理规范和传播规定.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搭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微云服务终端,建立横向部门相连 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发布系统 研发微区域手机短信发布技术、准确.及时 无偿向受灾区域人群发布预警信息,22、防灾减灾应急与示范.推广浦口区防灾减灾示范区经验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示范镇、街.社区建设、建立化工园区雷电趋势预报和短临跟踪智能预警系统,建立防雷重点企业单位防雷装置运行管理与雷击风险管理系统 建设重点区域雷击风险评估业务系统 完善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扩散输送模式和服务平台 建设区应急服务移动探测系统和会商服务平台、改造升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完善火箭弹仓储系统和人影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气象保险服务系统 五,保障措施、一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气象是基础性公益事业 公共气象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市、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是指导气象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各级政府要以,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统领,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维护气象发展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将气象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计划.科学部署.落实规划责任和主要任务。抓紧推进有关气象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确保气象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位,二,重点工程带动、统筹规划实施.以规划引导重点工程建设,以重点工程建设促进规划任务落实 气象部门要发挥规划在气象管理中的指导,约束作用,按规划细化具体建设任务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指标 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滚动启动、竣工 储备建设项目 依规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财政与气象部门要加强协调衔接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快气象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三 强化监督评估 提高实施绩效。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强化动态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加强规划实施跟踪分析检查、提高实施绩效,做好工程实施前期咨询论证,严格项目及设备采购招投标程序.实施规划和投资项目中期评估。严格建设质量管理,按时做好建成项目竣工验收.强化对建设资金审计监督。坚持厉行勤俭节约 合理控制建设成本、建立竣工项目运行维持经费的长效机制,确保已建项目和气象仪器设备发挥最大效益。四,开放合作共享,合力推动建设、各级气象,民政 国土,安监.环保 交通、农委,水务.旅游、卫生,绿化园林等部门要深化合作与交流,扩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 健全联合协作机制.携手推动相关项目建设、要继续加强与在宁高校和省级气象业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要加强国际及省外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促进规划实施高起点、高水平.

页面正在加载中,点此刷新

批注书签自动云同步,随时随地查阅更便捷!

建标库的PC电脑版Android版iPhone版,已全面支持“云批注和云书签”功能。您可以在下载最新版客户端后,立即体验。

在各客户端的资源阅读界面,选中相应的文字内容后,自动弹出云批注菜单;填写相应的信息保存,自动云存储;其它设备随时可查看。

复制 搜索 分享

"大量文字复制"等功能仅限VIP会员使用,您可以选择以下方式解决:

1、选择少量文本,重新进行复制操作

2、开通VIP,享受下载海量资源、文字任意复制等特权

支持平台发展,开通VIP服务
QQ好友 微信 百度贴吧 新浪微博 QQ空间 更多